医院动态

急性心梗PCI术后并非终点!你需要知道的后续治疗方案→

发稿时间:2025-03-14 10:30:27 作者:上饶市人民医院

刘大爷(化名)是一名急性心肌梗死急诊PCI术后患者。术后初期,他出现反复胸闷、活动后气促、下肢乏力等症状,同时伴有焦虑情绪(GAD-7评分12分)和睡眠障碍。上饶市人民医院心内一科医护团队针对其病情迅速启动系统性心脏康复计划,通过科学评估和分级干预帮助刘大爷逐步恢复身心功能。

1.png

多维评估体系:

科学定制个体化康复方案

针对PCI术后患者差异化康复需求,科室创新建立“三维评估模型”,由医护团队协作完成: 

1.风险分层评估:基于心脏超声、血液标志物动态检测,量化评估患者心功能状态为中度心功能不全; 

2.运动耐量评估:采用改良呼吸困难评分表(mMRC):评分2级(平地步行100米即感气促),确定早期活动阈值为低强度训练,精准界定术后早期活动阈值; 

3.心理社会支持评估:运用焦虑筛查量表(GAD-7)识别心理障碍风险,同步评估患者家庭支持系统。 


传统术后管理以被动卧床为主,如今通过精准评估,我们能在术后4小时内为患者制定呼吸训练、踝泵运动等个性化方案”心内一科负责人齐玉波表示。


早期分级干预:

系统化训练预防并发症

针对急诊PCI术后卧床患者,科室推出“四阶梯早期康复方案”,逐步提升患者功能状态: 

1. 呼吸功能强化:结合腹式呼吸、缩唇呼吸及吹气球训练,增强膈肌力量,降低肺部感染风险。

2.png

2. 传统功法改良:创新设计卧位版八段锦(如“双手托天理三焦”“左右开弓似射雕”),适配术后不同体位需求。

未命名.jpg

3. 下肢功能维持:通过医用下肢功率车实施低强度主动运动,延缓肌肉萎缩及关节僵硬。

未命名.jpg

4. 平衡柔韧训练:融合太极拳云手势态与弹力带渐进训练,提升肢体协调性。  

7.png

过去术后只能静躺,现在每日按计划活动后,胸闷气短症状明显缓解。”首批康复患者刘先生表示。


智能监测护航:

数据驱动康复安全管理

为确保康复过程的安全性,科室引入无线遥测心电监护系统,同步开展标准化“六分钟步行试验”。患者在佩戴监测设备状态下完成走廊步行测试,实时传输的心率、血压及血氧数据为动态调整康复强度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量化数据,我们能在安全阈值内帮助患者突破体能瓶颈,最大化功能恢复效果。”心内一科余浚媱医生强调。

 

康复计划重点针对急性心肌梗死急诊PCI术后患者,尤其是以下人群:  

1.符合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标准,急诊经桡动脉行PCI手术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2.术后病情平稳,无其他严重并发症,如恶性心律失常,严重心衰(需要IABP辅助)等。

3.血流动力学稳定, Killip I-II级之间者。

上饶市人民医院心内一科以“优化护理质量,提升患者体验”为目标,聚焦急性心肌梗死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患者的康复需求,系统性启动心脏康复计划。该计划以“早期介入、个体化指导、全程监测”为核心理念,融合现代康复技术与传统养生运动,构建科学化、精准化的康复路径,助力患者实现从“救心”到“强心”的跨越式提升。